亲爱的师弟、师妹们:
你们好,我叫李忠磊,是咱们我院2009届的毕业生。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一名药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我们离开了母校,但看到现在身边师弟师妹们忙碌的身影,我依然会常常想起我所经历的大学生活,依然会想到我们的各位老师,我们的教室、实验室、还有我们的图书馆和食堂……
尽管我们这一届毕业生阔别母校已三年有余,但我们也时常跟同学聊起咱们院里的发展,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所说的那样“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离开了母校我才深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当偶尔听到关于母校的消息时,我会为她的发展与进步感到骄傲和兴奋。在母校的种种经历,不论是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迷茫、失落、艰辛,还是收获的喜悦、快乐等等,现在都成了我的宝贵财富。
当听到戴老师让我跟那些即将和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讲讲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时,我首先感到的是惶恐和犹豫,既怕自己在对待事情上观点的片面给你们带来误导,也害怕自己水平和能力有限,不能提供真正有用的建议。所以,真的提笔给你们写这封信时我也不知从何说起。相信大家都经历过类似学长、学姐们的说教(暂且称为“说教”吧,至少有一部分同学会这么认为),有一些同学会有一些抵触或不屑,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老生常谈,但不论怎样,所谓的交流其实也就是通过思想的碰撞,让你在对待事物的认知和态度上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和恰当的判断。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在大三大四决定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刻,我们是否真的深入思考过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要怎样才能过上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对待这样一件事情,我们首先要想想我们是以什么态度来看待(这是思想根源),其次才是我们具体的行动(这是方法学的问题)。所以,请允许我以一个老大哥的身份跟你们再唠叨几句考研的事以及我在交大正在经历的一些学习生活,希望能够对你们有所启示。
从何说起呢?就从今年9月份交大开学第一天,我的感受说起吧。交大开学第一天,即9月8日新生报到,这时交大新一届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同时报到,下午药学院的所有新生在礼堂开师生见面会,这时我就看到一组数据,药学院新生总计130多人,其中本科生40多人,硕士生70多人,博士生23人。根据交大张杰校长的报告,其它学院的学生比例也类似。当时看到这组数据我明白了什么是科研型高校,这种高校把重点都放在了科研和学术问题上。同时,它也注重精英化教育,交大的学生质量是有一定优势的。而且事后我又了解到另外一些数据,即交大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其中20-30%出国留学,30-40%继续读研,30-40%就业或其他。同时交大硕博士生的组成是这样:20-30%本校本科或硕士生,20-30%外校保送,40-50%通过考试入学。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高考不能一考定终身,我们完全有机会去争取继续深造或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舞台。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外校生就读交大的研究生的比例还是很大的,我们还是有机会考取这样的学校的。所谓名校老师歧视非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以及招生带有很大的偏见性这类话,只不过是那些失败者的理由或借口,交大研究生中男女比例在1:0.8左右,并没有十分严重的性别歧视。据我说知,交大的硕士生在报考时及录取后的第一个学期内是不选择导师的,他们根据初试成绩和复试(由复试小组打分,导师不参与)决定录取名单,开学第二天开会时,各课题组(交大实行课题组制,学生根据自己研究兴趣自由选择课题组)逐个向学生展示自己课题组研究内容和成果,并吸引学生报名参加,随后一个学期内学生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实验室的。这也说明导师在决定硕士生入学录取中主要还是看你的考试成绩,当然录取后的第一个学期你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听我浙大的博士同学说,浙大博士是差额录取,一年后再刷掉一批不合格的(这个未经核实,不可信)。
所以,我们要树立信心(当然不是盲目的自大),请同学们在备考阶段不要顾虑太多,要维护好自己的心态,有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你的学习效率才能保证。第二,交大等名校坚持科研兴校的理念,国家的很多重大创新项目都由这样的学校来完成,开课没多久,学校就专门组织学生上专利课,这是多科研成果的一种保护教育,同时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科研成果或专利发明应该在这样的学校学生生活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所以,所谓的读研无用论,这也是因人而异,如果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出发点,相信以后你的求学生涯会更精彩。而作为即将毕业的你真的准备好直面社会了吗?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或高富帅,如果你想凭自己的努力去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相信继续读研会是个比较可靠的选择,因为即使其他各名校的本科生也大都选择了继续深造。请师弟师妹一旦决定了考研,就坚持下去,坚定信念,相信一定会成功。第三,交大吸引我的还有他整体的教育资源,我去过好多高校后发现,国家对这些名校的投入真的特别的大,不切身去经历,去体验,我都觉得是一种遗憾。因为国家对教育资源的分配还是严重不均的,教育资源的硬件和软件方面,也是我们这些学子努力追求和奋斗的动力啊,所以,我期待着更多的学弟学妹去争取这样机会。
说到这里,我想跟你们说的是,我用数据和现实状况跟你们分析了继续深造的必要性,没有说教或洗脑吧(有些同学会真把这当成洗脑,以前我们班同学也有这种想法呢,现在想想,路是自己选的,但领路人所做的对自己是百利无一害),如果你认同的话,那我就接着跟你们讲讲考研和考博过程中,我和我的同学经历的一些事情,我着重讲讲考研心态和学习技巧方面吧。
第一,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切勿因一些信息和同学的嬉笑让自己患得患失。考研学校的选择因人而异,这个相信同学会深入思考。记得大学时期我们宿舍(我们住12#501宿舍,不知现在还是不是我们系的宿舍,好怀念)全体成员一致考研,最后都如愿以偿,现在想想是宿舍全体成员的精诚合作、相互勉励让我们一直在坚持,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会把它当成我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经历考研的人,更能理解坚持的意义。
第二,调整好心态,学会宽容和理解。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会让我们在考研路上信心十足。研究生考试要求考生所掌握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地针对不同的学习时期调整自己的状态,高效率利用时间。我们都很珍惜彼此的友情,都积极维护良好的宿舍学习氛围,大度的去接受同学的调侃,不要因为些许小事让自己郁闷。劳累一天,宿舍更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放松心情的地方。这也就为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学习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积极交流。虽然考研是一个人的事,但是我们建议多多交流,不同的阶段我们都面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也许同学、舍友正是我们的解惑之人,交流了即使问题解决不了我们也得到了倾诉,心里不再压抑。由于在同一寝室,我们报考的也是相近专业,每晚睡前,我们会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也不忘拿着复习资料提问考考舍友。还记得考研期间我们感慨最多的就是我们宿舍全部考中后,就可以天南海北到处转转,现在想想,这虽然是当初的一句戏言,但就是这句戏言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提高了学习的劲头。
第四,资源共享。在对待考研资料尤其是考研专业课的资料问题上,我们一贯坚持资源共享,资料利用最大化,大家精诚合作,多多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相信凭借这些也能考个高分。所以说:“团队考研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资源共享、思想共享,这也是朋友之间毫无保留的交心!”
第五,不要轻视重复式学习运动和想法的交流碰撞。我暂且把这种考研活动称为学习运动吧。研究生考试要求考生所掌握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我们如何在这种海量的信息中抓住重点,找到突破口呢?记得在我们大三时系里将会分方向,比如农业方向、食品方向、药学方向,我当时选择的是农业方向,考研时报考的是食品方向,现在读博我又转到了药学方向。想想这跨度是挺大。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在生命科学大背景下的主干学科,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不论你从事什么生物行业,掌握好这几门主干课程,都会使你游刃有余。不同实验室的差别,硬件上的差距可以弥补,但最主要还是人的思维和思想的差别。交大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和我们本科阶段的设置是差不多的,但每堂课学生上课就特别有兴趣,有精神,学生有问题和不同看法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上课,下课后问问题的学生也特别多,在交大图书馆,各学院的教学楼,宿舍一楼的值班室,随处可见有专门空出的由玻璃窗封闭的圆桌讨论室,学生有讨论活动随时可以申请去讨论。想想这也是我们本科阶段所欠缺的。现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注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我们会为某一个研究思路和观点争得面红耳赤,目的是完善想法,查缺补漏,然后根据设想再用生物学的方法去验证。所以,不要因为这种枯燥式的学习而让自己迷失方向,当你蔑视这种学习方式时,也就是你与目标拉开差距的时刻。
至于学习技巧和方法方面,我想因人而异,在此我就不赘述。夜深了,写到这里,只是希望对大家稍有益处,还记得当初我们前两届考研时有关考研的经验和资料都是不多的,但我们大部分人的斗志都被周围环境点燃起来。相信老师们还会为我们提供各种条件给我们做好后援,因此,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去复习,去备考。在这里,我由衷祝愿大家心有所想、事皆有成。祝愿母校璀灿辉煌,祝福尊敬的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李忠磊
2012年11月11日